微生物与生化药学重点学科

HG体育官方网站微生物与生化药学重点学科是依托HG体育官方网站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研究所和免疫药理与免疫治疗研究所、(山东大学)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糖药物研究室、山东大学生命科学院黏细菌与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国际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共同建设。该学科于1980年即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药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获得批准,同年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6年获评山东省重点学科。

1.师资队伍:该学科目前有教授11人,副教授15人,其中,山东省泰山学者1人(王凤山),享受政府津贴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6人。学科目前已形成了以博士生导师为核心,具有博士学位、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青年骨干为中心的师资队伍。

2.人才培养:本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承担药学、制药工程专业的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近年来,本学科先后出版教材12部,专著15部,主编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生物技术制药》。近五年共培养本科生760余人,硕士研究生70余人,博士研究生30余人,博士后20余人。

3.科学研究:本学科主要围绕创新药物(生物技术和生物来源)发现,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炎症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为研究对象,针对与上述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靶点和调控环节,开展与创新药物发现有关的基础、应用基础和开发研究。逐渐形成了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天然免疫相关基因的发现、微生物药物、海洋药物与天然产物的生物转化4个的研究方向均具有鲜明的特色。

近五年来,该学科先后获得“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863”项目、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获得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山东省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山东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8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

4.平台建设:以该学科为重要依托,2003年申报山东省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批准。2007年以该学科为主体之一,围绕药物糖、功能糖的发现与应用申报并获得批准建设“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9年以该学科为重要牵头力量,成功申报并获得批准建设“山东省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2011年该学科被批准建设“教育部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5.学术交流与合作:近三年来,该学科先后举办国家级学术会议4次,聘请流动岗特聘教授10名,每年邀请国内外学者前来讲学平均30人次,其中国外学者20人次以上。每年出国访问、参加学术会议、合作研究及进修10余人次。

在国外,该学科先后与美国北卡大学、美国堪萨斯大学、英国Bath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瑞士日内瓦大学、日本东京大学、香港大学等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互派研究生和访问学者。

在国内,该学科与山东泰邦生物制品公司、山东海科集团、河北常山生物制药公司等国内制药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承担企业合作课题10余项,为企业创造利润数亿元。以该学科人员研制成功的国家二类新药透明质酸钠为基础,创建了山东省生物药物研究院,并发展成了今天的山东博士伦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成为我国重要的多糖类药物研发基地。

6.支撑条件: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本学科已建立起先进、完善的教学、科研支撑体系。该学科现拥有600 m2教学、科研用房和包括蛋白纯化系统,多角度激光散射仪液质谱联用仪,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超高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质联用色谱仪,离子色谱仪等一批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3000余万元。拥有国家级、省级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学科平台3个。

7.取得标志性成果:

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研究:运用化学的手段研究、改造和制备肽、蛋白质、酶类药物,并用生物学的手段研究天然和合成化合物的作用机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①在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研究方面:研究成功了免疫调节剂胸腺素并发现了其的免疫抑制成分,这一研究开创了无毒副作用免疫抑制剂研究与开发的新领域,目前已分离出一种五肽,并确定了其序列。②在酶类药物研究方面:开展了对大分子蛋白质进行化学修饰研究,如用PEG或肝素类物质对SOD进行化学修饰,并通过对修饰酶二级结构的分析阐明其构效关系。③基因工程药物:主要开展多肽与蛋白质类药物的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如南瓜胰蛋白酶抑制剂I的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生物活性与作用研究;胸腺肽-胸腺五肽融合蛋白克隆、表达及生物活性与作用研究等。④利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位于滨海城市的有利地缘优势,以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为主要研究目标,筛选和发现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制抗阿尔茨海默症等老年性疾病的海洋药物。⑤与美国University of Kentucky以及英国Imperial College建立了课题合作研究的关系。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以及省部级多项课题资助,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

糖类药物研究:①初步建立了糖药物分析与标准化技术平台,充分利用现代化学、生物学分析手段,如MALDI-QIT-TOF质谱、二维NMR、激光散射、毛细管电泳和ELISA等技术,建立糖一级结构鉴定的技术平台,为创新糖类药物的研究开发提供技术支撑。②天然多糖类药物的研究方面,相继开展了玻璃酸钠、硫酸软骨素、低分子肝素、甲壳素等黏多糖的研究。其中玻璃酸钠年创利税过亿元。最近又确定了乌贼墨多糖等的结构,并确定了数十种肝素寡糖和多糖修饰物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③糖疫苗研究方面,为抗肿瘤、抗菌糖疫苗研究与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④在糖类药物合成方面,针对化学合成和酶法合成的各自优点与不足,我们发展了复杂糖链的化学酶法合成策略。该策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了酶法合成的高效性,而化学合成则弥补了酶法合成底物适应性差得不足。

本方向已经建立了国内一流的糖药物发现、制备、功能评价与分析技术体系,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及省部级多项课题资助,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30篇,还有多项省部级课题的资助。

微生物药物研究方向:①发展和显著简化了粘细菌分离培养技术,在此基础上建立我国最大的粘细菌资源菌库,在国际上仅次于德国的国家菌种保藏中心。为粘细菌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并为国内和国际粘细菌合作研究提供丰富的材料和技术平台。有关粘细菌资源菌库的应用已实现研究成果转让。②通过大规模筛选获得几十株埃博霉素产生菌。利用粘细菌对逆境的简单生活方式适应和自主复制质粒,解除粘细菌大规模发酵培养的限制并建立遗传操作系统,为粘细菌资源利用和埃博霉素的生产和遗传改造提供条件。对埃博霉素合成酶基因工程改造,获得多种不同的埃博霉素结构基因的突变株。埃博霉素类化合物及其发酵合成相关技术已经和国内和国外公司达成共同开发协议或技术转让。

免疫药物学研究:建立了靶向核转录因子治疗肿瘤研究的技术平台,相关研究已获得国家自然基金、973项目子课题资助4项,发表SCI论文6篇;建立了HBV感染模型技术平台,相关研究获得国家基金1项、973项目子课题1项,一篇SCI论文发表在Hepatology(IF10.88);建立了基因修饰细胞系技术平台,相关研究获得863重点项目子课题资助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SCI论文3篇;与国内外同行实验室建立了良好的合作联系,包括美国NIH癌症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生命学院等院所,为本方向的发展提供支持。